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课程怎样优化?思政的融入是关键

2024-05-21

体育运动中天然蕴含大量课程思政内容,有较强的趣味性和隐性教育特性,能很大程度上提升思政类课程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为了使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更好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得到落实,本文以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维度以及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为逻辑脉络展开论述,构建出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宏观维度、中观维度、微观维度以及不同层面的交互作用,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实践路径,旨在找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策略,明晰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和意义。

一、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与内在逻辑

概念界定课程思政:肖香龙等对“课程思政”的定义是:“教育者在课堂讲授知识的同时要进行价值观的引领,使教育者能够充分地挖掘出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价值,从而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本研究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具有协同效应,是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各类课程实现共同发展。

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本研究中定义的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是以学校体育教育为抓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范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育者同时要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观的引领,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内在逻辑遵循人才发展规律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身体教育均是教育的一部分,因此也必然需要尊重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从来就不可能仅仅是指整体人的全面发展,而主要是指个体人的素质、能力、个体生命价值的充分实现与发展。”每个人作为个体人的主体,其个体发展中离不开身体的成长和身体素质的提升。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身体教育这一最基本的因素,应该更多的将教育内容融入到身体教育这一基本过程中,让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教育中自然而然的发生,让人的成长更加全面丰富。

遵循教育基本原理周恩来总理在《南开大学演说大会》中指出:“风俗之厚薄系乎人心,人心之转移系乎教育,教育得当,则一国之风俗与其厚,反之则薄。”蔡元培认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虽然课程思政的概念是在近几年兴起,实际上,在中国共产党执政领导的教育体系内,一直都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我们党百年来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

在新时代,通过不断的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党的教育方针有了新内涵。遵循社会发展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才发展有不同的规律和需求,体育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的校园早己不是单纯教育学生知识内容的场所,同时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学生观念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各种思潮在逐渐渗透,学生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中更多的关注自由、独立,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越来越缺乏,不得不引起教育者们的重视。

立德树人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创新,课程思政成为新时代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体育中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体育教育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渠道之一。以培养身体强健、品德高尚的新时代人才为目标,探索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本质内涵、人才服务于社会的需求、社会发展向前需要的道德修养,提炼出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素养作为贯穿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方向。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各个方面的新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深刻认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

二、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维度

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宏观层面宏观层面主要包括国家世界竞争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两个方面。从古至今,体育都是世界的,奥林匹克运动盛会是全人类的活动,是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古代奥运会是希腊各个城邦之间的较量,比赛中充满着血腥的角逐,无论摔跤,自由式搏击、标枪、铁饼、链球等最古老的运动项目都显示出各个城邦在实战中运用古希腊步兵战术的能力。

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场上,中国运动员拼尽全力,为国争光,奥运赛场下,民众全力支持,爱国情感的浓度快速上升,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也在展现着国家整体实力和凝聚力。在整体大奥运的环境背景下,体育课程思政在社会风气,价值取向、爱国情怀方面浸润每一位学生。

奥运会期间,是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开展的绝佳时期,学生有机会了解到众多运动文化,包括运动项目本身以及项目文化和从事各项运动的运动员们的训练生活,运动员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不断突破自我,在训练中磨练自己,精益求精,只有一个信念:为国争光。运动员的优秀品质值得每一位青少年学生学习。

学校体育课程思政要想吸引学生的目光,就必须在方法上进行创新,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中小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追求偶像,目光往往被娱乐新闻和明星所吸引,关注偶像们生活、工作等,尤其是中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被网络舆论所误导。

因此,我们要发挥运动员和科学家等群体为国争光的引导作用,使正确、健康、积极的榜样被中小学生们熟知,家长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为国争光的人才应该是真正的偶像。学校体育课程思政中观层面中观层面是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体育发展内容的融和。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以体育为依托的文化建设,在清华大学,校园体育赛事常态化开展已经成为学校传统,学生们乐于参与体育运动中来,在强烈的运动氛围中,不需要强制,不需要动员,学生自然而然融入运动中,“无体育,不清华”不仅是一句响亮口号,更是清华大学学子的传承与初心。

当运动成为一所学校的文化符号,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培养出的坚毅品格、忍耐精神、团队协作和忠诚度等等,均成为学校文化、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即便是毕业之后,运动记忆也成为校友之间的情感纽带。1914年张伯苓在南开中学修身班上的演说中指出: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就人格。

激励爱国、鼓励民主就是德育,训练合作、提倡团结就是群育,体育把各育都包含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中、大学都投入大量精力打造运动队,在中国高中篮球联赛、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我们通过一支球队认识一所学校,认识一座城市,体育文化名片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这不正是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么?而正是这样的理念使得某项运动或者某只球队的球迷能够做到长时间的关注它,并且能够为它改变自身的生活状态。这样的方式带来的忠诚不仅伴随个人的一生而且会通过自己从而影响他的家人、朋友、同事,这样的生活形式形成规模化的效应后能影响更多的人。

三、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探索其实施路径,顺应学科发展特点和基本育人功效,在实践中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其实施路径主要集中在构建育人环境、育人内容体系、体育教师培养、评价促进、体育竞赛激励五个方面。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青少年意识形态的形成,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和考试背诵很难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因此,需要建构有内在生命力的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环境体系,以环境育人,让学生在体育大环境中接受到课程思政文化的熏陶,弥补正面宣传教育所缺乏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避免纯粹的“灌输”而导致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缺失,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减少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有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实现其隐性育人功能。

注重体育学校课程思政的立体化渗透,可以发挥学校校友文化的力量,让更多的校友以运动的方式回到学校,一方面,将学校体育思政文化在竞赛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形成校友与学校之间独特的勾连,形成共同的话题和回忆,让学生们以参加校园体育活动为光荣。让体育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无形之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在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

结语

哲人有言,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体育在我们这个时代被赋予更多的使命与意义,已经不单纯局限于运动本身,它有除了锻炼身体之外更大的、更深刻的价值,一方面能展现出国家的自信与气魄,另一方面更是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教会学生们如何在规则之下获得胜利,也教会学生们有尊严的面对失败。

新时代的体育教育是爱国的事业;是进取的事业;是奋斗的事业;是公平的事业;是诚信的事业;是团结的事业;是尊重规则的事业;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事业。青年人才文化自信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优质作者榜#

体育运动中天然蕴含大量课程思政内容,有较强的趣味性和隐性教育特性,能很大程度上提升思政类课程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为了使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更好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得到落实,本文以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维度以及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为逻辑脉络展开论述,构建出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宏观维度、中观维度、微观维度以及不同层面的交互作用,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实践路径,旨在找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策略,明晰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和意义。

概念界定课程思政:肖香龙等对“课程思政”的定义是:“教育者在课堂讲授知识的同时要进行价值观的引领,使教育者能够充分地挖掘出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价值,从而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本研究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具有协同效应,是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各类课程实现共同发展。

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本研究中定义的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是以学校体育教育为抓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范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育者同时要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观的引领,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内在逻辑遵循人才发展规律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身体教育均是教育的一部分,因此也必然需要尊重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从来就不可能仅仅是指整体人的全面发展,而主要是指个体人的素质、能力、个体生命价值的充分实现与发展。”每个人作为个体人的主体,其个体发展中离不开身体的成长和身体素质的提升。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身体教育这一最基本的因素,应该更多的将教育内容融入到身体教育这一基本过程中,让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教育中自然而然的发生,让人的成长更加全面丰富。

遵循教育基本原理周恩来总理在《南开大学演说大会》中指出:“风俗之厚薄系乎人心,人心之转移系乎教育,教育得当,则一国之风俗与其厚,反之则薄。”蔡元培认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虽然课程思政的概念是在近几年兴起,实际上,在中国共产党执政领导的教育体系内,一直都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我们党百年来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

在新时代,通过不断的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党的教育方针有了新内涵。遵循社会发展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才发展有不同的规律和需求,体育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的校园早己不是单纯教育学生知识内容的场所,同时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学生观念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各种思潮在逐渐渗透,学生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中更多的关注自由、独立,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越来越缺乏,不得不引起教育者们的重视。

立德树人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创新,课程思政成为新时代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体育中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体育教育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渠道之一。以培养身体强健、品德高尚的新时代人才为目标,探索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本质内涵、人才服务于社会的需求、社会发展向前需要的道德修养,提炼出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素养作为贯穿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方向。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各个方面的新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深刻认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

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宏观层面宏观层面主要包括国家世界竞争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两个方面。从古至今,体育都是世界的,奥林匹克运动盛会是全人类的活动,是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古代奥运会是希腊各个城邦之间的较量,比赛中充满着血腥的角逐,无论摔跤,自由式搏击、标枪、铁饼、链球等最古老的运动项目都显示出各个城邦在实战中运用古希腊步兵战术的能力。

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场上,中国运动员拼尽全力,为国争光,奥运赛场下,民众全力支持,爱国情感的浓度快速上升,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也在展现着国家整体实力和凝聚力。在整体大奥运的环境背景下,体育课程思政在社会风气,价值取向、爱国情怀方面浸润每一位学生。

奥运会期间,是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开展的绝佳时期,学生有机会了解到众多运动文化,包括运动项目本身以及项目文化和从事各项运动的运动员们的训练生活,运动员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不断突破自我,在训练中磨练自己,精益求精,只有一个信念:为国争光。运动员的优秀品质值得每一位青少年学生学习。

学校体育课程思政要想吸引学生的目光,就必须在方法上进行创新,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中小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追求偶像,目光往往被娱乐新闻和明星所吸引,关注偶像们生活、工作等,尤其是中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被网络舆论所误导。

因此,我们要发挥运动员和科学家等群体为国争光的引导作用,使正确、健康、积极的榜样被中小学生们熟知,家长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为国争光的人才应该是真正的偶像。学校体育课程思政中观层面中观层面是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体育发展内容的融和。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以体育为依托的文化建设,在清华大学,校园体育赛事常态化开展已经成为学校传统,学生们乐于参与体育运动中来,在强烈的运动氛围中,不需要强制,不需要动员,学生自然而然融入运动中,“无体育,不清华”不仅是一句响亮口号,更是清华大学学子的传承与初心。

当运动成为一所学校的文化符号,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培养出的坚毅品格、忍耐精神、团队协作和忠诚度等等,均成为学校文化、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即便是毕业之后,运动记忆也成为校友之间的情感纽带。1914年张伯苓在南开中学修身班上的演说中指出: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就人格。

激励爱国、鼓励民主就是德育,训练合作、提倡团结就是群育,体育把各育都包含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中、大学都投入大量精力打造运动队,在中国高中篮球联赛、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我们通过一支球队认识一所学校,认识一座城市,体育文化名片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这不正是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么?而正是这样的理念使得某项运动或者某只球队的球迷能够做到长时间的关注它,并且能够为它改变自身的生活状态。这样的方式带来的忠诚不仅伴随个人的一生而且会通过自己从而影响他的家人、朋友、同事,这样的生活形式形成规模化的效应后能影响更多的人。

课程思政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探索其实施路径,顺应学科发展特点和基本育人功效,在实践中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其实施路径主要集中在构建育人环境、育人内容体系、体育教师培养、评价促进、体育竞赛激励五个方面。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青少年意识形态的形成,仅仅依靠书本知识和考试背诵很难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因此,需要建构有内在生命力的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环境体系,以环境育人,让学生在体育大环境中接受到课程思政文化的熏陶,弥补正面宣传教育所缺乏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避免纯粹的“灌输”而导致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缺失,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减少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有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实现其隐性育人功能。

注重体育学校课程思政的立体化渗透,可以发挥学校校友文化的力量,让更多的校友以运动的方式回到学校,一方面,将学校体育思政文化在竞赛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形成校友与学校之间独特的勾连,形成共同的话题和回忆,让学生们以参加校园体育活动为光荣。让体育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无形之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在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

哲人有言,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体育在我们这个时代被赋予更多的使命与意义,已经不单纯局限于运动本身,它有除了锻炼身体之外更大的、更深刻的价值,一方面能展现出国家的自信与气魄,另一方面更是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教会学生们如何在规则之下获得胜利,也教会学生们有尊严的面对失败。

新时代的体育教育是爱国的事业;是进取的事业;是奋斗的事业;是公平的事业;是诚信的事业;是团结的事业;是尊重规则的事业;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事业。青年人才文化自信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优质作者榜#

相关阅读

今日热点

小编推荐